WWW,11805W,COM
随着研究深入,对茶马古道的路线分布认识不断丰富、细致。北京大学教授陈保亚认为,西南各省区早期以产盐地为中心形成局域性的古道网络,因有些地方不产茶,茶叶需通过马帮从远方运来,从而将这些局域性古道网络串联起来。马帮需要绕开难以跨越的高山和江河,走向城镇、村落和集市进行贸易,使得很多路段的茶马古道总是蜿蜒曲折。在国内,滇藏道、川藏道、青藏道、滇川道、川黔道等主干道千里迢迢、历史久远,仍吸引沿线各地的社会和物产加入到贸易网络之中。因茶马古道短途贸易商品较多,马帮沿主干线的行程多为分段进行,除主干线外,各地马帮根据物资交换所需,又形成无数大大小小的支线如茶叶脉络般密布古道覆盖区域的各个角落,共同构成这个庞大的交通网络。
杨海潮:关于这条川滇缅印古代通道的研究非常多,中外学者均有不少成果。《史记》记载,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在大夏见筇竹及蜀布,经询问后推测有商路从云南和四川通往身毒(印度)。向达的《蛮书校注》研究过云南与东南亚、南亚的交通路线,李学勤在《商代通向东南亚的道路》指出商代就有从四川和云南通往东南亚的道路等。
19世纪末以来,欧美的探险家、传教士等也搜集并出版在中国及东南亚、南亚的见闻。美籍奥地利探险家约瑟夫·洛克的《中国西南古纳西王国》,记录了马帮的部分行程路线;俄罗斯人顾彼得的《被遗忘的王国:丽江1941-1949》中,写下他跟随马帮到丽江的经历;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在《马帮旅行》中记录跟随马帮行走滇西、从云南进入缅甸的经历,他眼中的昆明“既是一条铁路的终点,又是若干马帮旅途的起点”。从这些外国人的笔下,或多或少能窥见茶马古道如何连接中国西南地区和南亚、东南亚国家。
在影视领域,《最后的马帮》《大马帮》等众多中文影视作品陆续面世。稍晚于国内,日韩联合摄制纪录片《茶马古道》、美国学者赛琳娜·艾哈默德和英国摄影家迈克·费里曼合作出版画册《茶马古道》等作品,进一步提高了“茶马古道”的国际知名度。海外民众也从中了解到中国西南地区古往今来的人文风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变化。
杨海潮,北京大学语言学博士,西南林业大学文法学院硕士生导师WWW,11805W,COM,云南省茶马古道研究基地副主任。长期从事西南民族语言和历史文化的田野调查,主要研究方向为理论语言学、民族史、茶马古道以及茶史和茶文化。代表论著有《音系复杂性:以白语的语素音节表为例》《普洱茶余》《茶马古道:地方性的民间视角》《茶文化初传藏区的时间与空间之语言学考证》《茶的属性与中国文化(汉文化)的形象》《茶文化在唐代的传播:时间、空间、社会》等。
一是有别于“中华文艺思想通史”的起源研究,即按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殷商卜辞的线性描述,该课题将更加丰富和全面;二是选择与中外相关研究的“差异化”定位,探索《诗经》《楚辞》《尚书》等早期中国文学经典形成之前的漫长岁月,什么文明要素、文化因素与制度特征催生出成熟文本,以及这些催生过程对中华文明基因的形成有何互动作用;三是基于文学起源对中华文化基因的形成有决定性影响,首次结合文学起源与文化基因开展互动研究。
随后,项目天、地、物、字四卷子课题负责人及其代表,也分别报告各自课题研究相关情况。北京语言大学文化史研究所所长刘宗迪教授说,天卷拟开展“早期文学的重要源头——观象授时和天体崇拜研究”“与天文有关的文学形态歌谣、谚语、神话等编纂、整理、研究”“华夏星空的命名研究”,以及借助天文与文学之间渊源关系研究,更具体、深入理解“天人合一”的文化传统。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研究员王蓓称,地卷将通过引入文化地理视角,重点从自然地理作为限定性条件对于人类文化的影响,以及人群跨地理区域互动时所发生的文化激发和文化整合这两个角度,来探讨地理顷于文化的动力学作用。其中心问题是:半为巨大山脉环绕、半为大洋拥围的东亚大陆板块作为相对独立的整体性地理单元,对中华文明基因形成的塑造作用,以及这种影响如何体现中国文学起源问题WWW,11805W,COM,同时,阐释中华文化多元性、整合性。
物卷负责人是上海交通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叶舒宪。子课题成员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唐启翠汇报说,物卷拟解决问题有三:一是百万年人类史、万年文化史、五千年文明史视域下,中华文明特有的文化基因是什么、以何种标准来选择;二是玉石、丝帛、骨、角、牙、陶、粟、稻、雕琢、型铸等“物化基因”,以及修辞立诚、国家社稷、礼乐文学、经纬、精神等如何承载和体现文学起源因子、文艺观念萌芽;三是文明起源与文学起源、文化文本的“物象基因”与文学文本的“意象基因”如何互动对话,形成并推动中国文学起源与发展。
当天启动开题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冯时、宋镇豪、刘跃进,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客座讲席教授、中国台湾“中研院”院士王明珂,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叶舒宪,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陈胜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方维规、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王以欣、四川大学文学院教授徐新建、西南民族大学民族语言文学研究院院长罗庆春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吴晓东、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易华等权威专家学者共襄盛会,积极建言献策,共谋推进“中国文学起源与中华文明基因形成研究”大计。(完)
新京报讯(记者刘思维 通讯员吴承芮)5月中旬,河南省进入防汛期。近日,新京报记者获悉,国家消防救援局河南机动队伍(下称“河南机动队伍”)赴黄河沿岸开展水域救援专项训练,适应“全灾种、大应急”的职能拓展需要,提升水域救援专业技术和整体作战能力,做好防汛抗洪、抢险救灾各项准备。 为开展此次训练WWW,11805W,COM,河南机动队伍筹措13艘舟艇和舷外机。受访者供图此次水域救援专项训练地点位于郑州市黄河沿岸。为开展此次训练,河南机动队伍筹措13艘舟艇和舷外机,协调80余套PFD激流救生衣、湿式救援服等水域救援装备。筹备组专题召开训研会谋划部署,详细制定训练计划,并多次实地勘察,调研各单位准备工作开展情况,就训练内容和安全防护工作提出具体要求。河南机动队伍赴黄河沿岸开展水域救援专项训练。受访者供图 训练采取理论授课和实操训练相结合的方式,引导指战员用理论带动实践、用实践促进学习。理论课上,教练员重点围绕水域救援特点、风险管理、舟艇驾驶基础知识、救援基本程序及准则,以及实操方式方法等课程进行耐心教学。授课期间WWW,11805W,COM,教练员通过“详细讲解+实地示范”有效打牢指战员基础理论知识。实操训练中,教练员针对基础不同层次人员,围绕攻击式、确保式、防卫式泳姿,平跳式、静跳式入水方式,活饵救援、抛绳训练WWW,11805W,COM,舟艇的启动、离岸、靠岸、编队行进和翻船自救等20余个科目进行分班训练,通过模拟不同类型水域灾害救援现场,贴近实战场景,全面锤炼提高参训人员水域救援实战能力。 据悉,下一步,河南机动队伍将结合河南省防汛和季节性灾害实际,组建水域救援快反分队,不断壮大水域救援人才专业队伍,强化实战能力,为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保驾护航。编辑 杨海 校对 翟永军
本届博览会以“推进高水平安全、护航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由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应急管理厅(局)和上海市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联合主办,并得到了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的指导和支持。博览会共设应急防灾减灾、综合救援装备、安全防护产品、安全应急产业服务、安全科普体验、应急管理协同发展6大展区,展出面积约6万平方米。共计500余家全国安全应急领域代表性企业参展,其中,超90%的企业为科技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广泛分布于低空经济、智能制造、高端应急救援装备、人工智能、新型工业化等重点行业。
除了丰富的展览内容,本届博览会还将举办科技赋能安全生产治本攻坚助推长三角应急管理高质量发展、长三角区域自然灾害防治一体化、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建设、长三角应急文化建设一体化、消防高质量发展与新质生产力等多场主题活动,组织核与辐射安全、应急机器人产业发展、轨道交通应急安全发展、城市建筑运行和应急管理技术、金洽TALKS、危化品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复杂系统的智慧应急管理、智慧应急创新发展、城市安全与应急管理、健康大讲堂、长三角航空医疗救援发展、危化品生产安全与应急救援处置等多维度的专题研讨,并在科普展区常设消防救援、长三角智慧气象服务、公共卫生与应急、“安康护航”行动、长三角红十字应急救援、青少年应急安全支持计划、危化品安全应急救援等多个科普活动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