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3830220,COM
循环始于“引进人才”。香港具有背靠祖国、面向世界的独特优势,还有一流的商业环境、高度开放的市场、包容的文化和宜居的生活环境,对世界人才极具吸引力。本届特区政府也为招揽人才下足功夫,自2022年底起,特区政府取消了“优秀人才入境计划”年度配额限制,“人才清单”中的紧缺人才专业从13个增加到51个,并推出门槛简单明了的“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逾12万名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才落户香港是对香港吸引力和特区政府引才成效的最好佐证。
今年5月12日是全国第十六个防灾减灾日。新京报记者了解到,为提升群众安全意识,筑牢防灾减灾基础,北京多区消防救援支队开展防灾减灾日宣传活动。演练宣讲结合,提升市民自防自救能力5月11日上午,2024年朝阳区防灾减灾日宣传演练活动在东湖街道保利国际广场举办,来自全区16个委办局、各街乡、市属国有企业单位及应急志愿者、单位员工、社区居民代表共计80余人参加活动。活动中,朝阳区消防救援支队在保利国际广场进行应急疏散演练,分7个板块分别展示了高层消防应急疏散、家庭消防安全、微型消防站自防自救等内容。此次活动,朝阳区消防救援支队共发放了消防宣传材料1000余份,培训消防安全知识300余种,解答消防安全问题133件,有效提升了单位、群众的消防安全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密云区消防宣传员给孩子分发消防宣传品。 图源:密云区消防救援支队密云区在蓝山文化园举办“防灾减灾日”集中宣传活动,企业职工、建筑工人、在校学生、村居工作者及多支应急救援队伍等200余人参加。密云区消防救援支队演示了纵深灭火救人操,展示了水域救援器材装备,为参加活动人员发放了抽纸、围裙及宣传海报等宣传品800余份。活动现场,密云区应急管理局、地震局等部门还进行了森林扑火演练,展示了野外救援器材、急救器材等装备80余件,摆放防火、用电、地震、燃气使用、气象灾害、安全生产等科普知识展板40余块。平谷区消防救援支队在平谷区世纪广场桃花大舞台开展“5·12”防灾减灾日主题宣传活动,消防救援人员向居民讲解社区家庭火灾、高楼火灾等不同类别火灾的基本情况和自救常识,向前来参观的市民发放家庭消防安全手册、火灾预防手提袋等宣传资料,吸引了大批群众围观咨询。东城区龙潭湖消防救援站与龙潭街道、龙潭小型站在龙潭湖公园西北门开展龙潭街道“5·12”防灾减灾日宣教活动。活动现场,停放着一辆装满各式消防器材的消防车,吸引着公园来往游客的注意力。消防救援人员向市民们详细讲解了各类装备器材的使用方法,让大家对消防车有了新的认识,讲解完毕后大家纷纷体验消防装备。此次活动共向社会群众发放宣传海报及消防安全常识资料500余份,接受群众咨询100余人次。平谷区消防宣传员展示消防机器人。 图源:平谷区消防救援支队模拟灭火、VR体验,与消防知识“亲密接触”5月11日,石景山区消防救援支队开放市民消防安全教育体验馆。活动现场,前来体验的群众在消防讲解员的引导解说下,逐一体验了119模拟报警体验、安全隐患排查、VR火灾逃生体验、灭火器模拟灭火、火灾烟雾逃生等模拟体验,现场群众与消防知识进行了一次“亲密接触”。门头沟区的防灾减灾日活动以“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着力提升基层防灾避险能力”为主题,通过“线下体验展示+线上科普宣传+安全体验馆”的方式开展,分为门头沟区妙峰山民族学校与永定河公园两个会场,设置“身边的英雄”、应急疏散演练、“23·7”特大暴雨洪涝灾害应对展示、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展示、防灾减灾科普知识宣传等环节和项目。市民们在消防安全教育体验馆学习消防知识。 图源:石景山区消防救援支队在防灾减灾日的体验环节,怀柔区消防救援支队开展了灭火器灭真火、消火栓出真水训练,部分师生在消防救援人员的指导下体验了战斗服、空气呼吸器佩戴等,消防救援人员指导演示了各类绳结的打结方法,配合医护人员开展心肺复苏展示、体验。昌平区消防救援支队连续开展校园消防安全培训活动,积极营造安全、稳定、和谐的校园环境。培训中,消防救援人员以典型火灾案例为切入点,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详细讲解了火灾预防对策、校园安全隐患排查、如何做好日常消防安全防范措施,如何扑救初期火灾、发生火灾时应该怎样迅速撤离以及日常防火知识、灭火器的维护使用、家庭燃气使用消防安全等消防安全常识。新京报记者 郭懿萌编辑 刘倩 校对 吴兴发
据了解,此次大赛从9日持续至11日,包括初赛、决赛、展演三个阶段,涵盖理论笔试考核以及设备与处置、机上急救、安全服务三项实操考核,最终选拔出团体一、二、三等奖和个人一、二、三等奖,并对个人一、二等奖三名选手授予“西北民航技术能手”称号,充分彰显了航空乘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风范。东方航空、南方航空、深圳航空、天津航空等10家航空公司参赛。
近年来,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始终把企才共引、产才融合、商智齐聚作为临空经济不可或缺的“引擎”,积极营造“爱才、敬才、育才、用才”的良好氛围。在航空类人才的引、育、留、用等方面,采取了系列措施,研究制定航空类人才相关政策,打造“飞行公寓”百余套,全方位保障航空类人才在空港安居乐业,打造了具有临空特色的人才品牌。